2014年3月7日 星期五

影藏歲月 ─ 香港舊照片展



 十九世紀末香港繽綸影樓印製的名相片


日前...在歷史博物館, 參觀了: 

 影藏歲月香港舊照片展


展品中, 最感興趣的是...

影樓的本土居民, 遊客以及知名人士肖像照.

而戶外攝影方面, 除一般街景、城市面貌外,展覽尚有關於民生、娛樂及商業活動的真實紀錄,見證了香港從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初的發展歷程。
 
### 



為什麼...從前影樓的照片,

都影上影樓名字, 或附上精美封套 ?

###

除了更隆而重之之外, 原來,

因為從拍照後, 只會給回照片.

底片存於影樓, 日後要加印;

便有賴....封套或照片上的...

影樓資料及照片編號了 !

###




話說:

影術自十九世紀中葉傳入中國後,便成為世界其他地方人士認識中國最直接的媒介。

由於當時獨特的政治情勢,早期 不少外國來華攝影師都是取道香港而進入內地,他們拍下不少香港風光的照片,有些甚至在這裏開業,專門替人拍攝人像照片,並以出售華南風光圖片為生,這些作 品都成為今日研究中國近代史及中國攝影史的珍貴資料。

有趣的展覽...原來香港的攝影業,

很早出現, 而且當年相當蓬勃啊 !

攝影術發明初期,因技術條件有限而影響到拍攝題材,多數攝影者只是以拍攝人物肖像為主。中國早期的攝影家大體上分為兩種人,一種為知識分子,視攝影為消遣 娛樂,但此種人為數不多,也不能專事創作。另一種是由商賈匠藝之人改業從事,主要籍此為謀生手段。這種人在中國早期的職業攝影者中佔有很大比例。
  
香港的職業攝影師
  
   如前文所述,香港照像業出現最早,因此職業攝影家的陣容也較強。香港博物美術館1970年曾提供館藏照片,在香港舉辦了《百年前之香港》圖片展覽,並撰文介紹說︰“1843年,星加坡已有影室,在以後的二十年間,香港、上海及中國沿海商埠都有影室成立。”到1870年,照相在香港“已代替了繪畫,來永遠保存人的顏容及紀錄地方的外貌”。當時香港的攝影室,由中國攝影家和外國攝影家分別經營或聯合經營。英人湯姆森在香港時與中國著名攝影家賴阿芳毗鄰,交往甚篤,他們常“互相討論藝術見解”。
   進入十九世紀八十年代,香港照相業已有很大發展,當時皇後大道兩旁的照相館鱗次櫛比,吸引著各國觀光的游客。《述報》18841025日報道“瑞甸國之雲呢地士炮船游歷抵香港。其瑞國王子名阿士加者……于初二日登岸游行,遍覽香港風景,采買希奇之物,以為土宜之志,並赴映相館照留小影,以紀此行焉”。

為各國旅游者照相,出售本地風景照片,
是當時香港照相館的經營特色。

 影樓還備有清朝服飾,

可供租借,  以作拍攝之用呢 !

最好笑的是...小提琴看到那些[官服],

不單衣不稱身, 還縐摺多多呢 ?
   香港早期照相業為我國培養了不少專業人才。當時國內各地不少照相館的創始人,都是在香港學會攝影技術的。除前章提到的宜昌油畫店的周森峰、張老秋、謝芬以 外,又如廣東南海人梁海初,也是十九世紀去香港謀生的童工,後在香港學會照相技術,回廣州開業,創立了“芙蓉鏡”照相館。並且招收梁杰臣等人為徒,這些學 徒出師後,就分別前往上海、蘇州、無錫等地另創局面。再如著名攝影師梁時泰,他在1876529日的《申報》上刊登廣告說︰“本館向設香港,已歷多年,得西人秘授,盡斯業之精微,巧照石片、牙片、絹片,情景逼真”。
   香港早期照相業攝影師,以拍攝人物肖像為主,兼顧其他,並以“技術嫻熟,工藝精美”著稱于世。流傳下來的作品很多,如18701880年間拍攝的“婦人身穿民族禮服,在照像館的手繪布景前留影”、“香港兩個粵劇演員”、“一位女佣正在幫主婦梳頭”、“華東醫院委員會成員1873年合影”、“銅鑼灣天後廟前的貧民”,以及1891417日九龍域大鵬協副將方裕處決劫持南武號輪船的海盜,邀請香港英方官員前往監斬時“港方官員在現場的合影”等照片,展現了當年香港地區的風土人情和一些重大的社會事件。這些作品形式多樣,不拘一格,體現了早期香港職業攝影家的藝術素養和審美情趣。

 原來, 這是....

 歷史博物館至今最大規模的舊照片展 

從3萬多張藏品中, 精選700張展出。

 集中展示香港舊照片,涵蓋的範圍非常廣泛,呈現當時香港不同行業、民生、娛樂和交通情況,亦有不同地區的發展,內容豐富精采,觀眾可從多角度重溫香港發展的足跡。」

很有趣的展覽, 展期至 4月21日.

@@@



 中國早期職業攝影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