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午後 @ 香港文化博物館...



這天,午後四時許...

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外,往車公廟站的橋上。

原來,初冬午後,風光如許呀!

###



早上上課後,在博物館外午餐;

省錢省時,也可把握時間溫習!

###

省了的錢,在博物館的書店,

買了這兩本書:[粵劇服飾]與[琴史];

然後,滿心歡喜地捧回家!

###

其中 [琴史]一書,深入淺出;

將古琴的歷史,娓娓道來。

期待下月登場的展覽:[香江琴緣]!

@@@







 
 《粵劇服飾》2006 


 琴史
 林晨編著的 [琴史] 2010

《琴史》在記錄、保留琴史資料和反映古琴的歷史以及繼承和發展古琴藝術等方面做出了貢獻,對研究宋代和宋代以前的古琴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意義。

作者把宋以前的古琴歷史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由此勾勒出古琴歷史的基本面貌。其編撰體例和史料的選取,都反映了作者的古琴歷史觀及其美學追求,對後世有著很大的影響。

本書選取了前五卷中一些著名人物,如司馬相如、嵇康等,和卷六十一個專題中的七個。

“點評”的重點雖不在校勘,但在點評過程中,勢必會對原文進行必要的整理和校勘。本書的原文部分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同時參校曹本、汪孟舒的《樂圃琴史》,采取新式標點。

###

古琴《雲中君》‧蔡昌壽製
香港文化博物館
2013年12月12日 - 2014年3月10日 
「琴」是中國最早的彈撥樂器之一,歷史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現在通稱「古琴」。傳統文人多通曉「琴、棋、書、畫」,琴居此「四藝」之首,在中國文化具特殊地位。2003年,古琴藝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成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香港有琴人將「斲琴」(「斲」音琢,是「劈、削」的意思,古人慣稱造琴為斲琴)和「彈琴」藝術傳承,不但將兩者結合 — 親手斲琴給自己彈奏,而且將斲琴本身視為一種藝術創作。適逢古琴藝術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十周年,我們與蔡昌壽斲琴學會合作,以聯合國教科文 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的兩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 「傳統手工藝」和「表演藝術」的結合為切入點,向觀眾展示古琴藝術在香港傳承的一點薪火。

展覽主題圍繞斲琴和彈琴藝術,貫串琴人、琴器、琴絃、琴曲、琴譜,帶大家走進清幽淡雅的古琴世界。觀眾亦可置身重構的斲琴工作間,認識製造古琴的主要工序和技巧,感受清音背後斲琴人的靈心巧手。

@@@





博客來簡體館>琴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