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

橫吹笛子 豎吹簫...



任白戲寶 跨鳯乘龍中的簫史
經典的持簫吹簫形象.

究竟是 橫簫直笛,
還是 橫吹笛子 豎吹簫呢 ?


 

原來, 在漢代以前,無論是
橫吹或豎吹的單管竹製樂器
都統稱為笛.
稱為簫者, 都是指編管的排簫

### 

至於...橫吹笛子 豎吹簫 ?

橫笛直簫????  橫簫直笛????
笛子還是簫是橫吹的樂器呢﹖
  笛與簫同為沒有簧片的吹管樂器,現時人們多說『橫笛直簫』,即豎吹的叫簫,橫吹的叫笛。有些廣東人則會說『橫簫直笛』,固他們稱橫吹的作『橫簫』 。『笛』是指『大笛或海笛』,亦即『嗩吶』,然而『橫笛直簫』才是較廣為採用的說法。

 網上找到關於 簫笛的電台訪談...

內容充實有趣, 共賞:

隱逸不凡的樂中雅士-蕭

劉珍:蔡潔,之前我們跟聽眾朋友介紹了古琴、古箏,今天我們要跟聽眾朋友們介紹哪種中國樂器呢?
蔡潔:今天想跟聽眾朋友們介紹蕭。
劉珍:恩,蕭有樂中雅士之稱,那種樂音給人一種隱逸不凡的感受。

蔡潔: 是啊,簫,它又稱洞簫,它跟笛、排簫在古代「八音」的樂器分類法中,被列為竹類樂器。在漢代陶俑以及之後的壁畫、石刻中多有所見。它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邊棱氣鳴樂器。單管,豎吹。歷史悠久,簫文化貫穿著中華民族的文明史。
劉 珍:簫的產生,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中國考古學表明,目前出土文物中發現了有距今七千多年的骨質發聲器,考古學家稱之為「骨哨」, 這骨哨是用鳥禽類中段肢骨製成的簫,他的音色柔和典雅。常用於獨奏,琴簫合奏,江南絲竹等器樂合奏,浙江越劇等地方戲曲伴奏,深受中國人民喜愛而廣泛流 行。

蔡潔:簫曾在中國音樂史上經歷過多年的輝煌時代。周代,曾經把我國古代樂器分為「八音」,它們分別是: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類樂器,其中「竹」就是指簫和篪。 

劉 珍:在漢代以前,無論是橫吹或豎吹的單管竹製樂器都統稱為笛,稱為簫者都是指編管的排簫。這種豎吹的竹管樂器最初只有4孔,指的是3個音孔加管口1孔,西 漢京房(西元前77~前37年)加了一個最高音孔,成為5孔簫。西晉的樂工列和、中書監荀勖再加了一個音孔,成為6 孔(前5、後1),其形狀和製作跟今天的簫已經非常相似了。
蔡潔:到了唐代,出現了前面六孔、旁邊一孔,並加有竹膜的橫吹笛子,這也使得笛與簫的概念基本上分開了,橫吹為笛,有膜孔;豎吹為簫,沒有膜孔。唐宋時期的尺八、簫管和豎篴{笛},其實就是明清時期以至現代簫的前身。

劉珍:那笛和簫的區別在哪呢?
蔡 潔:笛子橫吹有膜孔,簫豎吹且沒有膜孔,但有後音孔。有的音樂詞曲是這樣說明的:古代樂器, 竹子製作,上有音孔象笛子。沒有說明是橫吹還是豎吹。現在也有短的豎笛,不貼膜,音色在笛簫之間,更接近笛子。那麼,在遠古時代,不貼膜的橫吹樂器與豎吹 樂器各方面區別不大,音色更接近簫。
劉珍:笛與簫的概念已基本澄清:橫吹為笛,豎吹為簫。那麼,究竟哪種樂器最先為人們所創造並使用呢?從人體身體結構來看,豎吹更符合人體正常的動作狀態,而橫吹則需要一支胳膊向旁邊,而另一支胳膊則需要超過前胸到身體另一側。所以應該豎吹在前,橫吹在後。

蔡潔:但由於橫吹音量大。傳得遠,加上膜以後音色清脆,明亮,表現力強,吹笛子的人逐漸多了起來。簫的音量比較小,音色柔和,美而幽雅,適於獨奏和重奏。吹奏音量小是由於簫本身結構所致。簫的吹孔很小,並且依管壁厚度向內傾斜,這樣吹奏時氣流一大反而吹不響了。

劉珍:簫適於演奏低沉委婉的曲調,寄託寧靜悠遠的遐思,表現細膩豐富的情感。幽靜典雅,回味無窮,知音難遇,陶醉其中。對我們當今快節奏的現代都市生活來說,它能使人領略到質樸的美,返璞歸真,鬆弛崩緊的神經,追求情緒中的安寧,使思維意識隨之升華,得到美的享受。
【音樂】

劉珍:聽眾朋友,您現在收聽的是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臺文化咖啡館,我是劉珍。
蔡潔:我是蔡潔。今天跟聽眾朋友談的是中國樂器~蕭。
劉珍:是的,我們來談談簫的品質,到底什麼樣的蕭,才算是品質好的蕭呢?
蔡潔:要成為精品的簫,他的選材是極為講究的,對竹子的長相,老結度,竹子的發音,振動以及節數都有一定的講究,其中九節簫更是簫中珍品,都把它作為演奏和收藏品。
劉珍:那簫的分類又是怎樣的呢?
蔡潔:簫的分類;每個專家的分類都不一樣,台灣的簫演奏家蘇文宗先生把簫分為,分中國簫,日本簫等等。中國簫,可以分為洞簫(北簫),南簫。

劉珍:恩,我們來談談簫的保養和維修吧。
蔡 潔:好的,竹製的簫有在北方使用時,常常有乾裂的現象,這是由於北方氣候乾燥,尤其在冬天,北方室內 有爐火、暖氣等設備,使空氣更加乾燥,濕度很低,這樣拿出簫來就吹或從室外拿到室內,從寒冷的地方進入燥熱的室內,立刻就吹,使竹管的內壁和外壁的膨脹係 數不一樣,氣吹進吹孔後,竹管內壁受熱膨脹,而竹管外壁仍然很涼,就會引起竹管破裂,當然銅管和塑膠管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

劉珍:那它的保 護方法就是,簫要經常用水沖洗,如果水中加一點鹽則效果就更好,保持一定濕度。吹完後,用布把簫的內壁擦乾(夏季這樣可以防止發霉),最好收到樂器套或樂 器盒中,不要放在直接讓風吹的地方。如果一旦你的簫裂了,也不必著急,用膠把裂縫粘好,什麼膠都行( 乳膠、萬能膠、502膠水等),再纏上一段線,使裂縫粘好不至繼續裂下去。
蔡潔:有的簫是表皮乾裂或者是外壁裂了一半,內壁沒有裂。碰到這 種情況,也要即時的把它粘好,否則裂縫越來越大,不處理還會越裂越深,從外壁一直透到內壁,管壁一跑氣,簫就吹不響了。 有的朋友喜歡把簫掛在牆上,這樣即體現了主人的閒情逸緻、多才多藝,又可跟掛在牆上的字畫相互映輝,美化室內的環境。
劉珍:是啊。像玉屏簫這樣有觀賞價值的簫,如果不掛在牆上,那豈不埋沒了它的工藝價值?
蔡潔:這在南方的家庭這樣做是可以的,因為南方氣候潮濕,空氣中濕度較大,簫一般輕易不會裂,但在北方就不同了,氣候乾燥、濕度低,掛在牆上很容易乾裂的。
【音樂】

劉珍:聽眾朋友,您現在收聽的是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臺文化咖啡館,我是劉珍。
蔡潔:我是蔡潔。今天跟聽眾朋友談的是中國樂器~蕭。
劉 珍:是的,有關簫的故事和詩文,在史書上常常看到,在《東周列國志》上說蕭史「才品一曲,清風習習而來。奏第二曲,彩雲四合。奏至第三曲,見白鶴成對,翔 舞於空中;孔雀數雙,棲集於林際:百鳥和鳴,經時方散。」穆公非常喜悅。問蕭史為什麼吹簫可以招來百鳥,蕭史回答說:「簫是伏羲所制,當時一共有三十二根 管子,它的形狀參差,排成鳳翼的模樣;聲音則仿造鳳鳴。後來人們把簫的形狀簡化了。但是形狀雖然簡化,但是它的聲音卻不變,就像鳳鳴,鳳乃百鳥之王,所以 大家聽了鳳聲而翔吉。

蔡潔:恩,有句成語「吹簫引鳳」。是啊,「吹簫引鳳」還有段典故噢。
劉珍:我們可以跟聽眾朋友們談談。
蔡 潔:好的,從前舜作簫韶之樂,鳳凰聽了聲音而飛來,鳳凰都飛來了,何況是其他的鳥呢?」在《列女傳記》中就這樣記述:說秦穆公有個女兒名叫弄玉,很會吹 簫。有一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夢中一位少年騎著一隻彩鳳翩翩飛來,手裡拿著簫,說他名叫蕭史,住在華山,也很愛吹簫,因為聽到弄玉的吹奏,特地前來。於是兩 個人就一同吹簫到天亮。後來,秦穆公知道女兒的心事,就派人到華山去尋找這位少年。沒想到真找到這位名叫蕭史而且也會吹簫的少年。蕭史向秦穆公要求將女兒 嫁給他,秦穆公命令他吹簫,蕭史剛開始吹奏,沒想到竟吸引彩鳳和百鳥飛了過來。秦穆公看了很高興,於是就把女兒嫁給他。此後便用吹簫作為結婚的典故。
劉 珍:據《晉書•列傳》記載,桓伊因肥水之戰立了大功,進封為「右軍將軍」。桓伊擅長音樂,尤其善於吹笛(簫),並擁用一支蔡邕的「柯亭笛」(簫),在當時 被推為「江左第一」,但桓伊謙恭淡泊的性情始終沒有改變。他曾為素不相識的王徽之吹奏過三段樂曲,在歷史上被傳為佳話。

蔡潔:現代簫大多 用紫竹、黃枯竹或白竹製作,上端留有竹節,下端和管內去節中空。上端邊緣開吹口,管身中部開六個按音孔,前面五個後面一個,後面下方開兩個出音孔,用以調 音,為了美化音色、增大音量,其下又增開兩個助音孔,沒有膜孔。簫的音色柔和,低音深沉,善於表現樂句悠長、細膩、典雅的樂曲。適合於獨奏、重奏,還用於 江南絲竹、廣東音樂等器樂合奏及越劇伴奏。琴簫合奏也是常見的演奏形式之一。

劉珍:排簫是一種把長短不等的竹管排成一列,再用繩子、竹蓖片 編起來或用木框鑲起來,以吹奏方式得到樂音的一種編管樂器,所以在古代「八音」的樂器分類中,排簫被列為竹類樂器。由於被編列的竹管長短不一,因此可以得 到高低不同的樂音。傳說竹子原來只生長在王母娘娘的御花園裡,護竹仙子因為憐惜人類,一日,她趁王母娘娘多飲百花露沉醉期間,將竹種傳於人間。於是,從黃 河流域到長江流域,從昆崙山到喜馬拉雅山遍生翠竹:江浙紫竹、安徽白竹、貴州玉屏竹、雲南鳳尾竹、湖南湘妃竹……為製作排簫,同時也為製作笛、簫等竹類樂 器提供了最佳的竹材。
【音樂】

劉珍:聽眾朋友,您現在收聽的是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臺文化咖啡館,我是劉珍。
蔡 潔:我是蔡潔。今天跟聽眾朋友暢談的是中國樂器蕭。早在遠古,已有用蘆葦編製的葦龠{ㄩㄝˋ}。相傳虞舜時期有「箾韶」樂舞,箾即原始排簫。《尚書˙益 稷》中記載:「簫韶九成,鳳凰來儀。」以排簫演奏的遠古樂舞「簫韶」,不僅招來神鳥鳳凰;並使得至聖先師孔子在聽聞後,陶醉得三個月不知道肉的香味,嘆為 盡善盡美。夏商時期有編管的龠,甲骨文中的龠字,就像編管樂器的形狀,也就是後來排簫的前身。到了周代,簫和籥同樣被詩人們提及,被記載入《詩經》中。

劉 珍:1978年,考古學家在河南省淅川縣下寺一號楚墓發現一支春秋中晚期的石排簫,白色,近似漢白玉,以石料製成十三個管身長短不等的編管,並依次遞減, 是目前出土年代最早的排簫實物。1978年,在湖北省隋縣曾侯乙墓出土兩支戰國初期的竹製排簫,也是由十三根長短不等的細竹管依次排列,用三個竹夾纏縛而 成;形制與河南淅川縣下寺一號楚墓出土的石排簫相似,但相應的管長有別。上述兩種實物都是屬於單翼形的早期排簫。排簫在南北朝、隋、唐各代的宮廷雅樂中, 都佔有重要位置。

蔡潔:到了元明兩代,排簫演變為精緻的櫝簫。大多為十六管,簫管外有木架外殼,上漆,描繪金鳳。到了清代,排簫才由依次漸短的單鳳翼,改為對稱的雙鳳翼形制。
劉珍:排簫的管數與長度經過歷代的流傳發展,其形制、大小有別,名字更富有特色,如:「底簫」、「雅簫」、「頌簫」、「舜簫」等等叫法。

@@@

沒有留言: